孝道概念的心理學探討: 雙層次孝道認知特徵的發展歷程

葉光輝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從人文學對孝道意義的分析討論,或是從社會及行為科學對孝道研究的實徵探討,都顯示出孝道概念本身的複雜性。事實上,社會及行為科學者採用心理計量研究取向(psychomtric approach)下,獲得許多不相一致的研究結果,大多可以歸咎為研究者對孝道概念本質採行不全然相同的界定所致。當所界定之孝道本質、意義、功能及實踐方式不同時,其對社會及個人衍生的影響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釐清孝道概念本身的意義特性,應該是確認、澄清與運用孝道相關研究結果的根本要務。本文從談及孝道概念的爭議性論題著手,經由剖析討論這些爭議焦點內容的過程,來呈現孝道概念意義在中國「文化理路」上的複雜性。本文並進一步從心理學對個體之社會認知運作的角度,重新轉換這些複雜的孝道「文化理路」,成為個體對孝道相關事務的認知特徵,用以作為區分一般人持有不盡相同的孝道觀念與類型的分析架構。最後本文整合「認知社會學習」及「認知結構發展」兩理論的差異觀點,提出一套個體在孝道認知特徵發展上的雙層次模型,用以說明前述轉換建構的個體孝道認知特徵,是經由兩種不同發展途徑所型塑或建構而成。透過對孝道概念及個體孝道認知特徵這樣的探討,不僅對往後從認知層面所進行之孝道相關研究結果的釐清與運用,具有極大的益處;同時對本土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也具有正面積極的意涵。

關鍵詞:孝道文化理路,孝道型模,孝道基構,孝道認知特徵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