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以《易經》為基礎的內在朝向式多層立體自我曼陀羅模型:「天人合一我」理論

徐進 閩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林俊德 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張靈聰 閩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夏允中 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從西方心理學與儒釋道文化中可以闡釋出兩種「自我」觀,前者認為增強與維持自我是很重要的核心概念,其採取享樂原則、重視追求自身欲望的滿足,是以個體為中心的自我觀;而後者則採取修養原則,形成了修養的自我觀,包括儒家文化的關係我、佛教文化的無我。而道家與儒家形上學基礎的《易經》思維,則是採取天人合一我觀,即是「原來的自我」,需透過自我修養方才能回歸到「天人合一我」。目前尚無研究觸及分析《易經》的自我理論,因此本文目的即是以《易經》為理論建構之來源,用以提出《易經》之「天人合一我」理論,擬以黃光國教授之「自我曼陀羅模型」來分析《易經》內容,以建構「內在朝向式多層立體自我曼陀羅模型之《易經》天人合一我理論」,以真實多維的立體模型透析《易經》思維所觸及之自我的內在結構,用以解釋《易經》之自我觀。本模型提出「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的自我」與「天人合一我」的定義包含了由「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的自我」向內修養到「天人合一我」的歷程,「天人合一我」是一種真實的自我內在結構,是沒有區別心的天人合一的融入體驗,不執著於向外索取欲望的滿足與認可的完整自我。本文提出之「天人合一我理論」包含四層次概念,由外層次的「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的自我」到內層次的「天人合一我」修養歷程,包括從最外層的八種自我外在表現形式、至第二層的自我的曼陀羅及第三層的統一的對立自我,到最內層的天人合一我。此修練歷程包含正視自我最初的真實欲望,並以合乎自然規律的方式修養欲望,盡量減少欲望的滿足與增加利他的實現等,直到修練到天人合一我。其天人合一我的修練有四種方式,即「正視現實、居正持中、坦然接納、順其自然」等,以謀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修養智慧。此四種方式之目標亦是透過修養修練之過程來正視自我的真實體驗,以掃除自我中心的錯覺,達到天人合一的自我。本文遂而提出「天人合一我」和「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的自我」的心理歷程比較,以參悟天人合一我的最終目的在於獲得真實並持久的快樂、和諧、圓滿與心理與社會均衡。最後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與應用。

關鍵詞:天人合一我,天人合一我理論,自我曼陀羅模型,《易經》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