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心理學到人文臨床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本土化論述與踐行

李維倫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林耀盛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本土心理學研究》25年在臨床心理學方面所顯現本土化的進程可以這樣描述:以「面對受苦之人」來定義本土化的意義,借助存在現象學反省知識的生產過程,得以經由生活世界的回歸,揭示華人生活苦痛的關鍵,為奠基於情感性而構成的生活秩序,亦即倫理;從而以「倫理療癒」為核心,深入人類受苦與療癒的本源,發展出能夠於專業場域實踐的本土臨床心理學。從文化論議來看,這是以「在地轉化」策略來建構「文化緩衝」的心理學,以親近與肯認當代本土社會的文化心理生活。本文回顧與綜述這個進程,藉此將整個臨床心理學本土化的軸線提取出來,顯現其學術與踐行的雙重意義。首先,綜觀本土臨床心理學25年進程。其次,專題導向地闡述本土化之知識論與方法論問題與解方。再來,展示心理受苦經驗還回社會文化生活脈絡後的理解成果。最後,呈現從觀察、思考、研究、理解、行動等一連串過程而獲得的倫理療癒心理治療形式。本文總結指出臨床心理學的本土化踐行的結果即是人文臨床心理學的開展,而這是尚未完成正在進行「之間」的路途。在歷經25年來研究成果溯源之後,朝向未來,本土臨床心理學仍將持續對「成人」(human becomings)的根本探問。這樣的流變轉化(becomings),是包含但不限於專業場域,而是回到我們作為存有者所關心的土地、文化、社會、歷史。我們的生活世界,都是人文臨床心理學的踐行田野。

關鍵詞:人文臨床心理學,心理治療,本土臨床心理學,受苦經驗,倫理療癒,現象學方法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