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理學:黃光國難題正面臨的迷陣與突破

陳 復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兼生命教育研究室召集人


如果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發展成熟過程裡不能繞開對「黃光國難題」(Hwang Kwang-Kuo Problem)的回答,則黃光國難題本身的內容與性質就應該更仔細釐清,其中亟需釐清者莫過於認識黃光國學說中的「迷陣」(maze)。黃光國並未回答自身學說的雙重矛盾性:其一,使用「天人對立」的科學哲學來精確認識具有「天人合一」性質的中國思想,尤其依據科學哲學架構的「微觀世界」是否真證實並解釋依據中國思想發展出來的「生命世界」,且其申論的「多重哲學典範」(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究竟有無具體中心思想?其二,從個體面向社會的利益角度詮釋出「自我的曼陀羅模型」(mandala model of self)與「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theoretical model of Face and Favor),如何證實該內涵不僅能解釋其符合儒家思想的主軸觀念,甚且還能呈現佛家最高義理中的空性(śūnyatā)?筆者覺得只有承認黃光國在企圖整合各種觀念的過程裡,尚未解決「中西會通」與「儒佛會通」的兩大困境,其思想具有拼裝性,實不利於「多重哲學典範」的典範架構,應轉而從調整建構實在論(constructive realism)與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的角度承認心體(nous)對於人的實際存在,順此架構相應的精神實在論(spirical realism)與歷史實在論(historical realism)來面對生命世界,並依據「德性」、「知識」、「欲望」與「實踐」這四個層面設計出「自性的曼陀羅模型」,才能符合儒家思想旨趣,將空性轉回自性,進而完成「中西會通」與「儒佛會通」的義理,意即成熟發展出真正具有中華思想性質的華人本土社會科學,並讓儒家心理學獲得理論發展的脈絡。

關鍵詞:中華文化,心學,心體論,黃光國難題,精神實在論, 歷史實在論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