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華語流行樂壇 以情傷歌曲為主? 試析抒情歌曲的療癒潛質

蔡振家* 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授 李家瑋*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授 葉家含* 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授 陳容姍* 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授 林耀盛*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當代本土心理學研究,朝向日常生活世界的探討,而華語流行歌曲在常民生活中,往往能讓人調節情緒,這是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過去有研究顯示,經歷情傷的華人會藉由聆聽音樂來調降負向情緒,有些抒情歌曲鼓勵人們以正向態度來看待分手事件。本文從歌曲內容(歌詞與音樂)和聽眾心智歷程的角度,探索華語抒情歌曲「主歌─副歌」形式的藝術特質,以及這個曲式療癒心靈的原理。本文試析華語抒情歌曲在歷史脈絡及當代社會中的意義,釐清歌曲各段落的特質,然後根據抒情歌曲的兩項聆聽實驗(手指溫度測量實驗、腦造影實驗)來分析歌曲的歌詞意境與音樂技法,探討其與心理復原力的關聯。本文指出,第三次副歌的歌詞變化搭配編曲變化,是華語抒情歌曲後段發揮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顳葉的中後方區域可能處理歌詞與音樂訊息,而前扣帶回膝部及額下回可能彙整這些訊息以調降負向情緒,這些初步發現揭示了情緒與認知的互動在音樂治療中扮演的角色。如此跨領域研究證據,加上文化心理分析論述的組織脈絡,不僅指出探討音樂治療學理基礎的新方向,也開啟了文化脈絡下心智科學不同研究派典之間的對話契機。

關鍵詞:再詮釋,流行歌曲,音樂分析,音樂心理學,歌詞分析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