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義利兩難」到「義利合一」: 使命型儒商之心理機制

周佳敏*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鄭伯壎*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黃光國*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余思賢*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當代使命型儒商懷抱貢獻社會的理想,卻面臨資本主義激烈的市場競爭,他們究竟如何看待義利兩難之困境?本研究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三位傑出使命型儒商的義利觀。
結果顯示,依據「認知失調理論」,其心理結構潛在兩種認知失調:(1)相信人「義利兩需」,但要求自身動機「以義制利」;換言之,有利需卻抑利心,需求信念和動機價值觀之間失調;(2)要求自身動機「以義制利」,但在行為上卻「以義主利」;換言之,節制利心但必須採利行,動機價值觀和行為之間失調。
面對上述心理矛盾,他們發展出辯證因果觀,根據「期望理論」應有助心理一致性之達成:(1)相信「以義生利、利不生利」,也就是義心能帶來利果,有助化解需求信念和動機價值觀之間的矛盾;(2)相信「以利生義」,也就是利行所帶來的利果可用以產生義果,有助化解其動機價值觀和行為之間的矛盾。綜上所述,使命型儒商若能從直線因果觀轉換成辯證因果觀,將有助其從「義利兩難」困境邁向「義利合一」之境界。

關鍵詞:使命型創業家,期望理論,義利觀,資本主義,認知失調,儒商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