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文化的封印: 台灣喪偶婦女團體的倫理療癒

許敏桃(Min-Tao Hsu) 田月玄(Yueh-Hsuan Tien)


在筆者過去系列的喪偶家庭死亡適應研究結果顯示,個人在哀傷療癒歷程中呈現意義渴求以及意義重構的現象, 而此意義的尋求及滿足往往源自於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此事實指出社會網絡可能蘊含極為豐富的療癒力量,成為失親者安撫受苦心靈的療癒力量來源。本文採詮釋 民族誌研究法,藉由長期田野觀察與深度訪談的資料,就台南一葉蘭喪偶婦女協會的社會脈絡進行剖析,以作為喪偶婦女倫理療癒的初探。在本研究中,結果顯示一葉蘭協會使得背負死亡禁忌與寡婦污名的婦女,在以喪偶為共同及普遍經驗為前提所聚結的脈絡中,找到疏通的療癒渠道。該協會不僅單純的提供例行活動,其姊妹情也同時供給受苦之人的承托力量,其間所呈現出的倫理療癒包括:提供「再連結」的另種呈顯、給出新的「我們」的社會網絡、接應家庭因死亡而功能不彰的狀態、補給或密接死亡適應策略需求的機會、承接原先既定社會網絡的特性鋪陳新網絡,以及形成死亡意義與自我沙盤推演的場域。

關鍵詞:一葉蘭協會,文化療癒,倫理療癒,詮釋民族誌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