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討華人心理治療本土定位的可能性,但是為了防止現行醫療專業界的前見(預設)所妨礙,本文將論述的位置移到醫療論述的對立面,這個作法並不是反對已經成為事實(現行的)的華人心理治療專業,而是希望透過西式心理療法對華人本土文化土壤的貧瘠,進行一種救濟,從其文化根柢裡揭露華人心理治療的生存問題,乃至其存在的理由。研究者對「本土化心理治療」一向主張,華人心理調適的本質在於搓合倫理與心性(spiritual well-being)作為一體兩面的核心,這個核心與西方心理治療論述很不一樣。將倫理與心性作為華人身心調適之一體兩面現象,乃是以歷史(造化)的結果為考量。長久以來,無論華人知識份子或庶民百姓,對倫理作為社會行事(social practice)的綱領(原則)時,幾乎毫無疑問地接受,且對生命如何作意(如何生活)也有超越性(transcendental perspective)的觀點,而鎔鑄成相當繁複的心性觀。這個歷史造化的結果,使得華人對於自我調適的問題搬運到歷史所構成的安身立命框架,在這文化所構築的立命框架裡,生命的踰外運動即在世界設定行事的秩序,並以人的倫常秩序來成務、成事與造就世界,而向內的深化運動則以心性修為(修行,cultivation)作為最重要的心齋,以「不計算」的仁善存念於心。但是,成事亦有敗事,存心亦不盡然為善,所以有抑鬱困阨,人的體質亦有神經質性,多方相加,而文化-心理治療則為一劑補現代精神醫療之方。本文主張最根本的「文化正確」的心理治療必須能善濟(互補)下列兩個問題:(1)心理治療的語言問題:本文認為華人文化長期孕育的喻明系統(simile system)足供為心理治療的語言;(2)華人心理治療需兼顧心性的問題與倫理實踐的兩面性,前者涉及宗教的神聖領域:本我(self)的天啟(epiphany)與療癒的希望,後者涉及生活矯治、倫理的照顧(顧全),乃至精神社群(spiritual community)的經營,這兩面性的必要性乃是基於華人文化非分析性(non-analytic)的性格,也基於華人文化整體性的要求,倫理與心性都可以用同樣的向度來貫穿。因此,兩者共構成華人心理治療的廣度與深度,也充分滲透到整體的生活世界。
關鍵詞:心性,本土化,倫理,華人心理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