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倫理行動的心理治療

李維倫(Wei-Lun Lee)


本研究的目的是揭露心理治療中倫理行動的權衡與運作,意圖為此建立一個理論視框,並探究相映於此的治療者處境與行動結構。因此有三點特徵:第一,本研究的目標場景是治療者與受苦者之間的遭逢;第二,倫理性的作為根本上指的是人際規序運作的建構活動,因為倫理在最一般的意涵中指的就是人與人間的互動格局與行動;第三,本研究所生產的是有關治療行動的知識,即是治療者做為行動者的知識。這個目的的達成是經由,(l)以人類生活的集體性為軸向,以有所置身的作為者為關注點,對近年來有關華人與台灣社會中的心理療癒研究進行還原考察,討論其中所呈現的個人與其集體性生活的衝突與出路,建構出心理治療中倫理性行動的作為方向;以及(2)以實徵資料為例,落實並說明以倫理行動為定義的心理治療之具體操作。就研究所獲致的認識言,受苦與療癒即是個人心思空間與其所在的人情形式之間的「阻絕」與「通透」。而要使自我思慮通透於人情形式中,不必然要以增強個體化的自我為目標;透過被接引到一個廣袤的「奧秘」空間,個人心思得以抒發與安置,進而促發人情倫理局面的重解或行事的重新磨合。因此,療癒操作的指向並非個人的「內在衝突」,而是人情倫理的再安排。讓求取自我保全,並以防衛爭鬥的方式應付人情形式的「個化之我」(個別化自我)靜默、顯化對原初觸動給予表達的「本心之我」、以及以倫理的調節做為與「奧秘」交往的指向,也就顯現為三項心理治療者得以作為的倫理行動。除了希望為心理治療理論提供一個不同的視野外,本研究也認為,以心理治療中的倫理行動做為研究的目標視角,切合於偏重集體性價值的本土社會心理處境,對於發展契合於華人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技術將是極為根本的奠基工作。

關鍵詞:心理治療,倫理行動,本土臨床心理學,受苦與療癒,奧秘空間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