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主義的成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 —— 一個歷史觀察

王震武(Jenn-Wu Wang)


在一般的用法中,「升學主義」四字常用來指稱一種源於傳統「士大夫觀念」的「不理性觀念」。許多人相信,透過文化的浸潤,這個古老的觀念在今天的民主社會裡,猶自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即在於,追索這個文化根源,探討它的成因與現實意義,然後,以古喻今,以便釐清當代的「升學主義」真相。使用的方法則是:史料的分析(包括正史、私人著述、筆記等)、古今的對照,以及東西的比較。歷史的考察顯示,至少就宋、明、清等朝代來說,「敗壞人才」與「敗壞學校」的「升學主義現象」確實存在。而其成因則是,士人入學與升學的動機不在學問與道德,而在於現實利益。此即古代的「升學主義」。然而,歷史的考察也顯示,至少到了明清兩代仕紳階級興起之後,所謂的「士大夫觀念」,其實是仕紳階級的「階級意識」,充滿了仕紳階級的色彩。因此,今天它應該已隨仕紳階級的消失,而無所附麗,遺下來的不過是,「相應於社會地位、政治實力與經濟實力而有的,對讀書人極高的社會評價。」因此,要說今天的社會尚有所謂的「士大夫觀念」,只怕大有商榷的餘地。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比較了東西方對於「升學主義現象」的看法。要言之,西方的學者相信,社會大眾對學歷的熱衷,實由於學歷具有人身評價上的指標意義。本文從這點出發,分析學歷的各種「現實意義」與「指標意義」,發現學歷事實上對個人的一生,有極大的影響。從這點看來,追求升學,其實只是人性的表現,未必與文化中的「不理性觀念」有直接的關係。因此,用「升學主義」去解釋今天的「升學主義現象」,不但可能無益於了解事實真相,而且可能有礙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關鍵詞:士大夫觀念,升學主義,教育改革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