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籍史料特性論史料徵引問題:以“儒家的心之模型”為例

邱耀初(Yao-Chu Chiu);許鶴鐘(He-Zhong Xu)


在現代香港,來自中國傳統儒家的權威集體主義(authoritarian collectivism)的思想,包括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尊卑有序、克己、近年來,本土心理學者(如:楊國樞,1993,1997;黃光國,1995;沈清松,1996;燕國材,1996;李美枝、王鎮華, 1997)提倡並嘗試以古籍等史料作為探討與分析的對象,企望藉此創造更吻合華人行為的概念、理論及方法。本文認為若不先克服古籍史料本身的兩個特性:(1)繁多紛亂、雜反不一,(2)佚失造偽、真假難辨,將引發樣本代表性不足與證據失真之困境,並直接影響本土心理學相關理論的可信度,甚且可能提出一個與科學無關,且在方法上有所偏誤的心理學理論。本研究以黃光國(1995)徵引史料所建構的「儒家的心之模型」為例,論證此一偏誤發生的可能情形。文中將指出該模型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1)誤判史料時序,缺乏對史料真偽與形成時間的考證,(2)取樣偏頗,部份論證史料引用的樣本局限於某一方之論點,涵蓋性顯然不足。這兩點將導致該模型核心概念(如:「尊尊原則」、「識心」等)與相關史料論述有所牴觸。另一方面,在考慮史料真偽、時序後,本文將指出黃氏所引史料並未呈現其所聲稱的「跨時性深層結構」,反顯示出思想演進歷時性的特性。就論證而言,本案例顯示的另一意義是:論斷的真偽應取決於證據,而非決定於研究者所信仰的方法論。此實為本土心理學者徵引史料證成理論之際所不宜忽視的。

關鍵詞:古籍史料微引,本土心理學研究,儒家的心之模型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