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面向探討後現代生命倫理的實踐

余德慧(Der-Heuy Yee)


在企業組織中,主管忠誠(支持後儒家假說之學者認為亞洲四小龍經濟奇蹟是華人傳統文化傳承的結果,但華人傳統文化在經濟的發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長期以來,對於傳統文化的經濟功能,缺乏依據實證研究做出較中肯的評價。繼亞洲四小龍的台灣經濟奇蹟之後,全球產業分工的發展驅動了資訊電子產業科技在台灣社會生根、茁壯。華人傳統價值觀在以知識技術為工具的科技產業發展,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本研究以26家台灣資訊電子廠商與3個研發單位的322位研發工程師所做的調查發現,本文試圖從後現代生命倫理的處境特性(個人化),探討生命倫理的三重領域:倫理的原初存有領域、倫理的行事領域、以及倫理的社會領域。倫理的原初存有領域指的是作為倫理發端的我與他人面對面交接時刻:此原初領域大部分時候是被充滿處境行動的行事領域所遮蔽。以倫理思維訓規所構成的倫理社會領域則大部分顯現為倫理生活的掌控者,也是現代倫理建立總攝性倫理的所在。為了呈顯這三重領域相互建立、但也相互遮蔽的現象,本文首先討論了倫理的原初性,並以出現在西方宗教傳統的「成神」與中國心學傳統的「成聖」來揭示此原初發端的兩種後繼形式。接著,本文以過去作者及其同事在親子離合、色情行業、與臨終照顧等三個研究的倫理分析,進一步地呈現在生活中,倫理原初領域展露為如日蝕的餘光,而倫理行事領域為主要的遮蔽者,倫理的社會領域則佔據了掌控的地位。本文因此一方面呈現了現代總攝性倫理的理路,另一方面揭示了後現代生命倫理中,原初領域的根本地位。

關鍵詞:存有原初倫理,行事倫理,社會倫理,後現代倫理,倫理心理學,總攝性倫理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