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華人的「士大夫觀念」 ──階級社會的素樸心理學分析

王震武、林文瑛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


這篇研究想解答的問題是,所謂的「士大夫觀念」是什麼?傳統與當代人的「士大夫觀念」是否一脈相承?它是怎麼形成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它背後的「素樸心理學」觀點是什麼?分析結果顯示,「士大夫觀念」可能是起源於孔子留下來的「君子」與「小人」兩個二分的「人格原型」。這兩個人格原型在其後的歷史發展上漸漸地與「尊與卑」、「貴與賤」等概念合流,從而不但為社會階級提供了心理基礎,而且使得不同階級的人,在人格評價上出現了明顯的高低之分。更重要的是,古代的階級社會本身,以及配合前述階級思想的政策與法制,皆為「士大夫觀念」提供了現實的基礎,使它的運作有了現實上的意義。我們認為,這種「現實」因素在社會觀念的型塑上基於關鍵地位。從這個角度來看,要說「士大夫觀念」可能存在於當前社會,自是可能的。因為不管誰來當「士大夫」,只要社會階級存在,而且這些階級與明顯的指標──如學歷──發生關連,「士大夫觀念」就有了現實基礎。另一方面,國家的作為與公信力也可能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古代,士大夫是由政府認定的,特權是由法律給予的,因此,它們非常醒目且無可置疑,自然會影響整個社會的觀點。依循這個理路,當現代政府制定「分流教育政策」,並用國家的力量去執行,則不論政府多麼反對「士大夫觀念」,他的所做所為事實上正為「士大夫權念」提供現實基礎。在「素樸心理學」的探討方面,依據我們在分析「士大夫觀念」時對其相關因素所做的澄清,以及分析典藉與古人著作中的人性觀,基本上古人是相信人可以分類,也應該分類對待的;而分類認定的工作則宜由政府來執行。有趣的是,根據一份非正式的觀察資料所作的分析顯示,這些傳統素樸心理學觀點,至少還存留在當前部份關心教育的學者心目中。更有趣的是,這些擁有傳統觀念的學者,正是對「傳統士大夫觀念」最感憂心的人。

關鍵詞:士大夫觀念、升學主義、分流教育政策、階級社會觀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