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本土契合性」論辯:默會之知的實踐智慧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級專案教學人員


楊國樞先生對本土心理學的終極關懷,是避免西方心理學的直接
移植,並思考如何讓本土心理學知識的生產能夠鑲嵌在人與社會文化
的辯證互動之中。因此,本土契合性是楊先生畢生關注的重要論理。
本文透過重新閱讀楊國樞先生於 1997 年發表於《本土心理學研究》
的靶子論文,以及七位學者回應的論辯文章,重新思考在超過二十年
後的今天,台灣的心理學者可以如何思考本土契合性的議題,以生產
台灣在地的心理學知識。透過爬梳本土契合性的相關文本,筆者認為
本土契合性的論理內涵,是研究者善用文化默會之知的實踐技藝,並
以同情同理的修養作為,與研究對象達到一種互為主體性的意義共
構,將尚未被說出的台灣本土心理經驗現象,用他者的語言恰當地說
出。因此,心理學研究活動不僅限於理性的智性思辨,未來本土心理
學持續思索的方向,需包含深刻人文涵養與對在地文化的同理關懷。

關鍵詞:互為主體性,本土契合性,實踐智慧,默會之知


返回目錄